科普天地
您所在的位置:
返回上级
“天上不会掉馅饼,高额回报是陷阱;遇事不决问子女,安享晚年不贪心。”
发布时间:2025-09-23浏览量:435信息来源:金堂县第二人民医院【官方网站】

一、 典型案例

案例一:“以房养老”骗局

过程: 骗子以“房本在家无用”为借口,诱导老年人将房产抵押给非正规贷款公司或个人,声称可以获得高额养老金,同时承诺代为支付贷款利息。老年人签署一系列空白、模糊的协议后,初期能获得少量“养老金”,但不久后骗子便卷款而逃。最终,老年人不仅无法获得承诺的养老金,还背负巨额债务,甚至面临房产被强制拍卖的风险。

特点: 利用老年人对“以房养老”政策的不了解,将抵押贷款包装成理财产品,诱骗其签署法律文件,侵害其最大资产——房产。

案例二:“投资养老项目”骗局

过程: 骗子通过组织旅游、参观、讲座、送小礼品等方式获取信任,然后虚构“养老公寓”、“养老山庄”、“候鸟基地”等项目。他们以“预存租金”、“享受优先入住权”、“返本付息”为诱饵,承诺高额回报,吸引老年人投资。项目初期或会支付利息,但最终必然因资金链断裂而爆雷,负责人跑路。

特点: 打着国家政策旗号,利用老年人对养老生活的美好向往,用高回报承诺和温情攻势进行非法集资。

案例三:“购买保健品、养老器械”骗局

过程: 骗子冒充“专家”、“名医”开展“免费义诊”或“健康讲座”,夸大产品功效,将普通的食品、器械吹嘘成能包治百病、延年益寿的神药或神器。通过制造健康焦虑,诱导老年人以远超市场价的价格购买大量无用甚至有害的产品。

特点: 精准抓住老年人对健康的担忧,利用“专家”头衔和“伪科学”进行洗脑式营销。

案例四:“冒充公检法”缴纳养老金保证金骗局

过程: 骗子冒充社保局、公安局工作人员,打电话告知老年人其社保(养老金)账户出现“异常”、“被盗用”或“涉嫌洗钱”,需要将其账户内的资金转移到所谓的“安全账户”进行核查,否则将停发养老金。老年人因恐惧而上当,转账后骗子便失联。

特点: 利用老年人对政府部门的信任和对失去养老金来源的恐惧,进行精准电话诈骗。

二、 常见特征

尽管骗局形式多样,但通常具备以下共同特征:

“温情攻势”打头阵: 骗子常常通过嘘寒问暖、帮忙做家务、送小礼品、组织免费活动等方式“认干亲”,获取老年人信任,消除其戒备心。

“高额回报”作诱饵: 无论是投资还是理财,都承诺远高于银行利率的收益,且强调“稳赚不赔”、“无风险”,迎合老年人“赚点养老钱”的心理。

“专家权威”来背书: 冒充医生、专家、教授、政府官员等权威身份,或伪造红头文件、获奖证书,利用信息差让老年人对其说法深信不疑。

“限期优惠”催决策: 制造“名额有限”、“即将截止”、“仅限今天”的紧迫感,催促老年人尽快做决定,没有时间冷静思考和与家人商量。

“信息隔离”防干扰: 叮嘱老年人“不要告诉子女,他们不懂”、“这是秘密项目”,企图切断老年人与外界的联系,尤其是与其子女的沟通,以便更好地控制老年人。

三、 防骗知识:“四要四不要”原则

给老年人的“四要”:

要和子女多商量:凡是要动钱、投资、签合同的事,一定要先和子女、家人沟通,他们能帮你分析风险。

要选择正规机构:办理养老业务、购买理财产品,务必选择银行、正规保险公司等有金融牌照的机构。

要保护个人信息:不轻易泄露身份证、银行卡、社保卡密码和短信验证码。

要保存相关证据: 妥善保管付款凭证、合同协议等材料,一旦发现被骗,立即报警。

给老年人的“四不要”:

不要轻信“甜言蜜语”: 警惕陌生人的无缘无故的热情,天上不会掉馅饼。

不要贪图“小恩小惠”: 牢记“免费的都是最贵的”,不要因一袋米、一桶油而掉入更大的陷阱。

不要投资“不明项目”: 不接触、不投资任何不了解、看不懂、回报高得离谱的养老项目。


不要恐慌“权威威胁”: 公检法机关绝不会通过电话办案并要求转账。接到此类电话,立即挂断并拨打110核实。

给子女家人的建议:

常联系,多关心: 子女应多回家看看,多打电话,了解父母的财务状况和消费情况,填补父母的情感空虚,让骗子无机可乘。

多科普,早预警: 经常向父母讲解常见的诈骗手法,分享新闻案例,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

细观察,勤检查: 注意父母家中是否出现来路不明的保健品、宣传册,或是否有大额资金异常流动,及早发现苗头。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供稿 | 财务部  张霞


Copyright © 2023(jtxderm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金堂县第二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蜀ICP备17006138号-1  技术支持:用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