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困扰着很多患者的健康,由于心脏是我们比较重要的器官,因此我们对于该疾病比较重视,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需要起搏器植入的患者越来越多,我院近半年开展介入手术以来,已完成起搏器植入手术40多台次,非常有必要就患者需要了解起搏器植入的相关事项做一次科普健康知识宣教。
起搏器植入
一、哪些人群需要起搏器植入
1.有症状(短暂黑蒙、晕厥)的心动过缓患者需要考虑植入起搏器。
2.临床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有III度或高度房室阻滞,排除可逆因素,有无临床症状都需要植入起搏器。
3.有临床症状的II度房室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颤伴长间隙需要植入起搏器。
4.长QT综合征、肥厚梗阻性心肌病、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需考虑植入ICD
5.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收缩失同步患者需考虑植入CRT
6.心力衰竭患者,但心电图QRS波宽度不支持CRT的患者可考虑CCM
7.伴有糖尿病、肾功能衰竭、双上肢静脉入路不通、易发生囊带感染的患者需考虑无导线起搏器。
二、可用口服药物代替起搏器吗?
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尤其是伴有相关临床症状是需要安置起搏器,药物无法代替起搏器。患者有因心律缓慢导致晕厥、摔伤、脑出血、骨折的风险,也有因心率缓慢诱发尖端扭转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的风险。
三、植入起搏器后,其它任何药物都可以停用吗?
起搏器只能解决心率缓慢这一种问题,不是包治百病,如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其它疾病需继续服药治疗。
四、起搏器植入后注意事项
1.起搏器植入早期极易出现出血、电极脱位、囊袋感染的风险、术后第一日需卧床休息,术后6-8小时局部压迫止血,患肢肩关节制动,为防止静脉血栓可活动肘关节及腕关节,电极移位及导线断裂,多发生于术后一周内,24小时内尤易发生。可由于右心室过大、电极在心腔内张力过大或突然活动牵拉及体位改变,移位后可表现为起搏失效。在术后恢复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时要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患侧做剧烈甩手动作。如果出现肩部肌肉抽动,应引起重视,疑为导线脱位或断裂。
2.起搏器早期阈值不稳定,引起阈值升高的原因很多,除了电极位置关系外,睡眠不足、饱餐、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高血压等均可导致起搏器阈值升高。因此术后患者应保持良好情绪,保证有规律的生活及作息制度,避免不良因素的影响。
3.在拆线后仍要保持局部皮肤清洁,不穿过紧内衣,若局部出现红肿,同时伴有发热现象,需警惕囊袋感染的可能,需及时就诊,由于术后患者对起搏器不习惯,或是切口处疼痛的原因,使患者过度约束肢体活动,长此以往,引起肢体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韧带粘连,影响正常的肢体功能。术后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有利于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切口愈合,应说服患者,消除其顾虑,一般在拆线后即可开始锻炼计划。
五、起搏器日常生活指导
1.衣服不可穿得过紧,质地过硬的内衣避免对伤口或心脏起搏器造成压迫。起博器置入处避免撞击,洗澡时勿用用力揉搓胸部。
2.患者应远离有高压电的设备,如微波炉、遥控器,如自觉心率改变,应离开1.8—-3m,一般起搏器会恢复正常工作。
3.患者必须按时按剂服药。
4.术后逐渐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活动时不要过度抬高或外展术肢;避免重体力劳动,6月内不抬举大于2.5 kg的重物。
5.患者如感呼吸困难、头昏眼花、短暂昏厥、无原因疲倦、胸闷、胸痛应立即就诊。
6.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发怒、急躁、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避免情绪激动,戒烟酒,适当参加体育锻炼,防止受凉,积极鼓励患者独立生活。
7.在饮食上注意增加营养,多吃蔬菜、水果,避免便秘,同时应适量进食,避免过饱,切忌暴饮暴食和酗酒,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
发稿人:金堂县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分泌科 黄长久
参考文献:《心律失常治疗与管理 心脏起搏器随访与程控》 作者:陈柯萍 张澍 ISBN: 9787117301732
适用人群: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及其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