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危害健康是不争的医学事实,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最大的烟草受害国。2012年原卫生部组织专家撰写了《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并正式发布,这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发布的、系统阐述吸烟危害健康的权威报告,对吸烟危害健康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阐述,学术内容丰富,传递信息权威,被WHO誉为“中国公共卫生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
1.认知行为疗法: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疗法,通过帮助烟民理解吸烟危害的心理机制改变他们对烟草的看法,从而达到戒烟的目标。
2.尼古丁替代疗法:该疗法是由 WHO 推荐目前世界上最科学有效的一线戒烟方法。这种透皮贴剂利用国际上先进的缓释技术,使吸烟者的血浆尼古丁浓度维持在烟瘾发作值以上,从而降低机体对尼古丁的渴望,逐渐缓解烟瘾;通过 12 周从大剂量递减到小剂量的使用,减轻尼古丁的生理依赖,避免戒断症状的出现,最终达到彻底戒烟的目的。
3.非尼古丁替代疗法:这种疗法一般使用丁胺苯丙酮(Bupropion)或伐尼克兰(Varenicline)治疗,这两种药物均不含尼古丁,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阻断尼古丁对神经受体产生的影响,减少吸烟时的兴奋感觉,从而帮助戒断。
吸烟与疾病关系
1、吸烟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有充分证据表明,吸烟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小气道功能异常、呼吸系统感染、肺结核、间质性肺疾病、肺栓塞等呼吸系统疾病,吸烟量越大,相关疾病发病风险越高。比如,有研究表明吸烟量为 1~10 包年、10~20 包年、>20 包年者患慢阻肺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2.49 倍、2.91 倍、4.07倍。与现在吸烟者相比,戒烟者慢阻肺死亡风险下降32%~84%,并且下降幅度取决于吸烟年限及吸烟量。
2、吸烟与恶性肿瘤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证实吸烟增加肺癌的发病和死亡风险, 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此外,吸烟还与口腔和口咽部恶性肿瘤、喉癌、膀胱癌、宫颈癌、卵巢癌、胰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肾癌、鼻咽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密切相关。
3、吸烟与心脑血管疾病
吸烟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如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高血压等。吸烟还可以导致2型糖尿病,研究表明吸烟者的吸烟量越大、开始吸烟年龄越小、 吸烟年限越长,患2 型糖尿病的风险越高。吸烟可以增加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综上,本文对如何科学戒烟以及吸烟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关系等内容进行了阐述,期待能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烟草危害的正确认识,以助进一步形成控烟共识,通过科学戒烟推进控烟进程。
科普作者
吴凤燕 金堂县第二人民医院肿瘤/血液内科主管护师
参考资料:
[1]王辰, 肖丹, 池慧. 《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21, 36 (10): 937-952.
[2]戒烟亦有道,如何科学戒烟[J]. 四川劳动保障, 2016, (09): 63.
适用人群:本文适用于所有人群
注:以上内容仅为科普,不能作为专业医嘱